熟悉性对被试操作效应的作用: 来自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证据
发布时间: 2021-02-25 浏览次数: 199

刘贵雄 贾永萍 买合甫来提·坎吉 王新洋 刘欣欣

研究者发现,当被试一边学习动名词短语(如,拧螺丝,挤牙膏)一边执行与之相关动作后的记忆成绩好于词语记忆( 无相应动作) ,这种由于操作而引起记忆成绩提高的现象被称为被试操作效应( subject performed tasks effect,简称 SPT 效应) ( Co-hen1981; Engelkamp Zimmer1984; Kormi Nouri1995) 。研究者认为,凭借操作可以使原有的记忆痕迹被动作所带来的成分加深和丰富( En-gelkamp Dehn1997) 。当操作对象出现时,被试操作引发了动作编码、概念编码等多种形式编码,并作为提取线索而增强记忆成绩(BckmanNilsson1985)。熟悉性是再认记忆中独立于回想的一个加工过程。

   为此,研究采用标准的RWCR范式,在分离熟悉性和回想的基础上从信息提取失败的视角进一步探索熟悉性对 SPT 效应的相对贡献。实验结果主要分析回忆错误项目的熟悉性评分。SPTVT编码中线索词( 螺 丝”) 与记忆痕迹中的短语拧螺丝存在一定程度 的语义相似或特征重叠,由此可推知两种编码都可能会引发RWCR效应。

研究目的

在动作事件的再认记忆中,被试操作后的记忆成绩优于单纯的词语记忆(SPT 效应)。人们认为操作促进了回想加工,而熟悉性是否对 SPT 效应起作用仍然存在分歧。研究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考察了信息提取失败时熟悉性对 SPT 效应的作用。

研究对象

某大学 44 名大学生参与实验(男生15),并获得相应报酬。被试平均年龄为 20.50(SD =1.55),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实验设计及流程

实验为编码方式 2(VTSPT) × 学习条件 2(学习过,未学过)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编码方式为被试间因素,学习条件为被试内因素,因变量为被试回想正确率和熟悉性评分。

结果

   结果发现:1)习过项目的回忆正确率高于词语记忆,被试操作引发了稳定的SPT 效应。( 2) 在回忆错误的项目中,SPT VT两种编码都能够引发稳定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3) SPT 编码中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显著高于 VT 编码。该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被试无法正确提取细节信息,仍然能够凭借熟悉性进行辨认,而且被试操作促进了基于熟悉性的动名词短语再认,即被试操作引发了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记忆优势。

结论

被试操作和词语学习两种编码都能够引发稳定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与词语学习相比,被试操作引发了更强的熟悉性加工,表现出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记忆优势,即使个体提取信息失败,操作条件下被试凭借熟悉性辨认的能力仍然高于词语学习。

 

参考文献

刘贵雄, 贾永萍, 买合甫来提·坎吉, 王新洋, & 刘欣欣. (2019). 熟悉性对被试操作效应的作用:来自无线索回忆再认的证据心理学探新. 39(3), 215-220.


 
联系我们:
地址:新疆师范大学温泉校区实训楼
邮编:830017
本站由新疆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Copyright ©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新ICP备10003677号